在施工現場的晨光里,在設備調試的轟鳴中,在數據跳動的屏幕前……無數個平凡崗位上的身影,正以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,書寫著踐行中國化學“135”發展戰略的實干答卷。
這里有安全員對隱患“零容忍”的較真,讓安全防線在細節把控中不斷筑牢;有材料員精打細算的“戰略算盤”,讓精益管理在點滴節約中落地生根;有技術員在BIM建模、自動焊技術里的探索,讓科技創新在一線實踐中迸發活力……每一個小崗位都是戰略落地的“神經末梢”,每一次俯身實干都是高質量發展的“細胞工程”。
近日,中國化學四化建推出《“小崗位”連著“135”》系列專欄,透過一線員工的視角,聆聽他們在技術攻關、成本管控、風險防控等戰場上的奮斗故事。這些帶著汗水與溫度的實踐,是“小崗位”與“大戰略”的同頻共振,更是每一位四化建人對“用五年時間再造一個更高質量中國化學”的鏗鏘作答。
建筑工程公司徐海:預算員的“成本守護”攻堅記
我叫徐海,是岳陽縣晶易醫藥項目的預算員。作為一名扎根項目一線的預算員,我深知崗位雖“小”,卻如同精密儀器上的關鍵齒輪,每一分錢的精打細算、每一項工程量的計算,都緊密串聯著集團公司“135”戰略宏圖的落地生根。為此,在項目成本管理陣地,我以自已的勤奮努力和專業知識,鐫刻精益管理的穿透印記。
從流程合規到價值創造,結算不是終點,應是成本管控的關鍵節點。而成本控制的核心是精準,在項目預結算編制與動態控制中,我嚴格對標公司《兩定額三標準》,將其作為不可逾越的標尺。在某次分包結算中,我嚴格依據合同約定和公司定額標準,對超報的工程量進行了核減,為項目避免了效益損失。那一刻,我真正理解了預算崗位在“精益管理穿透”中的分量,它不僅是數字的搬運工,更是效益的守門人。
從謹小慎微的流程執行者到能夠獨立把控分包成本關口的預算員,每一次對量的堅持、標準的堅守和跨部門的溝通,都讓我腳下的根基更加堅實。在細微處精打細算,在無聲處創造價值,項目預算的價值,絕非埋首于表單流程之間,而在于以專業為刃,以責任為盾,在結算的戰場上守護項目的每一分效益。這“小崗位”上錘煉出的火眼金睛與擔當,正是推動集團公司“135”發展戰略中“精益管理穿透”在最基層落地生根的堅實力量。
東北公司李一夫:材料員的“數字賬本”與“綠色防線”
我叫李一夫,是東北公司大連恒力項目的材料負責人。在旁人看來,我的工作不過是“收料發料、收拾倉庫”,但握在手中的物料清單,始終緊扣著集團公司“135”發展戰略中“降本增效”“安全環保固本”的脈搏。
公司推進“智慧工地”建設時,我主導了電子物料共享臺賬的落地。過去手工臺賬常出現3%-5%的庫存誤差,如今通過共享平臺,每份材料都有實時更新的物料編碼,同步顯示重量、規格、存放位置。精準的物料追溯,相當于每年為項目增加一筆可觀的采購凈利潤。
很多人認為安全是安全員的事,但我堅持材料管理是“第一道防線”。前年雨季,我重新規劃倉儲布局:將電儀材料托盤墊高至距地50厘米,閥門鋪上防水布,實時監控倉庫濕度。突遇暴雨時,這些措施讓價值幾十萬元的物資免遭水損。在大連恒力項目優秀材料員評比中,我多次獲獎,只因堅信“偏毫厘不敢安”——看得見的物料管控、看不見的風險防范,都要做到極致。
湛江一體化項目杜正午:環保專員的“綠色攻堅”日常
作為湛江一體化項目部安全環保專員,我每天帶著檢測儀、記錄本穿梭在工地,口袋里的“隱患排查清單”早已被翻得卷邊。在項目部緊扣“四節一環?!币箝_展綠色施工主題活動時,我既當“宣傳員”又當“實操員”,組織技術骨干分享BIM技術優化材料用量的經驗,現場演示中水回用設備的操作流程;拿著《綠色施工手冊》給工友們講解裸土覆蓋標準、固廢分類要點,連保潔阿姨都知道“廢油桶要單獨存放”。
結合5S管理升級行動,我們對材料堆放區、工具擺放區進行“劃區定置”:鋼管按長度分類碼放,電纜線纏繞成統一尺寸,連抹布都有固定掛鉤。工人師傅說:“現在找工具不用翻箱倒柜,效率至少提高了30%!”這些改變,讓“綠色理念”不再是口號——工友們會主動上報管材包裝隨意丟棄、廢水管道滲漏等問題,連新來的實習生都知道“施工完要把腳印擦掉”。
當看著中水回用設備流出清澈的水,望著裸土上覆蓋的綠色防塵網,我深知:環保專員的崗位雖小,卻是“綠色發展”戰略落地的“神經末梢”。每一次隱患排查、每一次理念傳遞,都是在為“再造一個更高質量中國化學”添磚加瓦。